您的位置:求医网 > 试管资讯 > 当前文章

子宫内膜异位症 vs 腺肌症真的不一样!

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均与子宫内膜组织的异常生长相关,症状常存在重叠(如痛经、月经异常、不孕等),但两者在发病机制、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有显著差异。下面通过医学解析,帮助大家科学区分并了解对应的处理方式。

一、同属 “异位” 家族:症状有交集

子宫内膜异位症(简称 “内异症”)和子宫腺肌症同属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,核心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正常位置(子宫腔内膜层)以外的区域,因此存在以下共同点:

月经异常:均可能出现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;

生育影响:约 30%-50% 的患者合并不孕,与盆腔环境改变、卵巢功能受损、宫腔内环境异常等因素相关;

激素依赖性:病灶生长受雌激素调控,绝经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,症状多明显缓解。

二、核心区别:异位位置决定疾病本质

两种疾病的关键差异在于子宫内膜组织 “异位” 的具体位置,这也导致了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不同:

1. 异位部位不同

子宫内膜异位症:内膜组织侵犯子宫体以外的部位,常见于卵巢(形成 “巧克力囊肿”)、盆腔腹膜、输卵管、子宫韧带,少数甚至出现在鼻腔、肺部等远隔器官。

子宫腺肌症: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,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(“球形子宫”)或局部形成结节(“腺肌瘤”)。

2. 症状侧重不同

内异症:以盆腔疼痛为主要表现,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,还可能出现性交痛、排便痛;若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,会引发突发性急性腹痛。

腺肌症:突出表现为渐进性痛经(疼痛随病程加重),通常在月经前 1-2 天开始,经期达到高峰,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;此外,月经量显著增多(因子宫内膜面积增加),易引发贫血。

3. 影像学表现不同

内异症:B 超或 MRI 可发现卵巢囊性包块(巧克力囊肿,内为 “细密光点”)、盆腔粘连或腹膜表面病灶。

腺肌症:超声显示子宫增大,肌层回声不均(呈 “栅栏状” 或 “蜂窝状”),或可见局限性低回声区(腺肌瘤),与周围肌层边界不清。

三、治疗策略:个体化方案,兼顾生育需求

两种疾病的治疗需结合年龄、症状严重程度、生育需求制定方案,以缓解症状、改善生育力为核心:

1. 药物治疗:控制症状,遏制病灶

激素类药物

避孕药(如短效口服避孕药):调节激素水平,遏制排卵,减少月经量和疼痛;

GnRH-a(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):短期遏制卵巢功能,降低雌激素水平,缩小病灶(适用于中重度症状);

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(曼月乐环):局部释放孕激素,缓解痛经和月经过多,尤其适合无生育需求者。

中医调理:在专业医师指导下,通过中药、针灸等改善盆腔循环、调节体质,辅助减轻症状。

2. 手术治疗:去除病灶,保留或切除子宫

保守性手术(适用于有生育需求者):

内异症:切除卵巢巧克力囊肿、分离盆腔粘连,尽量保留卵巢和子宫;

腺肌症:采用病灶剔除术(如 U 型切除术)或子宫动脉栓塞术,减少肌层病灶。

治疗性手术(适用于无生育需求、症状严重者):

内异症:必要时切除双侧卵巢(需结合年龄);

腺肌症:子宫全切术为主要选择,可彻底解决症状。

3. 辅助生殖技术:助力不孕患者

对于合并不孕的女性,试管婴儿是重要的助孕手段:

内异症患者:建议尽早评估卵巢功能,通过促排卵获取优质卵子,结合胚胎移植提高妊娠率;

腺肌症患者:可先通过药物或手术改善子宫环境,再进行试管助孕,必要时采用降调节方案增加成功率。

总结,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虽同属 “异位” 家族,但因病灶位置不同,症状和治疗存在差异。早期诊断(如结合症状、超声、CA125 检测)和规范治疗是关键。若出现持续加重的痛经、月经异常或备孕困难,建议及时到生殖专科就诊,避免延误病情。

点赞 11
收藏 2
还没有人评论,点击抢沙发~
官方公众号
关注微信公众号

怀不上,生不了

不孕不育与试管婴儿百事通

试管婴儿资源服务平台,连接全球试管医院医生,构建行业辅助生育知识体系。

同城 · 280个城市交流群
同院 · 573家医院分享群
同龄 · 100万姐妹好孕群
6655
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直接入群
点击二维码可复制群号

baby0508xx

复制成功
生殖顾问交流群
微信扫一扫直接添加生殖顾问
平板用户点击复制微信号
baby0508xx
复制成功